在六七十年代过年走亲戚,一般都拿什么礼物?有特别的记忆吗?
七十年代初,参加工作第一年的春节放***,大年二十九,吃过早饭,去百货食品店买了二斤槽子糕,二斤桃酥,那时包点心的包装纸都是用粗糙的土***草纸,粗糙到稻草梗、叶***的都清晰可见,但对防止点心油渗出效果很好,售货员在每包的顶上放上一张粉红色标签纸,一斤一斤包好,然后两包一罗再用纸绳熟练的包在一起,又买了二斤水果糖几斤苹果。去汽车站买票,由于春节人多,直达老家的票没有了,只好买了一张到达终点站距离老家还有25公里地方的车票。下午不到两点到站,那个年代没有出租车,交通很不便利,我要步行25公里,倚仗年轻,这点路不在话下,中途路过一片农田空地,发现一只大鸟,我快接近它的时候也不飞,感觉不对劲,尝试再走近,它跑,飞不起来了,我放下手里的东西,紧追几步抓住了这只鸟,拿到手里掂量有半斤多重,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,天赐我也,不觉心情很好,精神气倍增。到了家里分外开心,亲朋好友聚在一起,欢声笑语历历在目。那只鸟也当然成了我们的下酒菜。
我是六零后生人,听母亲讲:大哥是六零年生的,母亲坐月子时,亲戚朋友来看望时,一般都拿五个鸡蛋或一包饼干、一瓶罐头啥的。
六十年代初,刚过了三年自然灾害,家家只是糊个温饱,走亲访友、婚丧嫁娶、都拿点像征性的就可以了。走亲访友时,一般拿瓶罐头,一瓶酒,一包饼干或一包糖果。谁家有结婚等喜事,老家叫赶礼,一般都一块、两块的,较近的亲戚赶三、五块钱,有的甚至拿几毛钱,多数都是全家都去吃。
七十年代初时,虽然幼小,但也有些记忆了。喜事:订婚、结婚、盖房子、修房子、盖仓房、磊猪圈、砌围墙、坐月子、坐小月子(流产)都要赶礼。
订婚、结婚,那时农村生活稍微有些改善,结婚赶礼多数都是两三块钱,近亲好友五至十块钱。人们都喜欢吃订婚宴,不用赶礼,而且吃的好。订婚、结婚,农村的习俗,头三天就开始张罗,来些帮忙的,借盘子、借碗筷,借桌子、借盆的,一连吃三天。那年代,订婚赔钱,结婚能回本就不错了。
丧事:死人、烧周年。谁家有过世的老人小孩等,赶礼几乎没有拿钱的,都是夹着一卷烧纸去,那时候供销社烧纸五分钱一张,有的拿十张、二十张的,三十张、五十张的,还有的甚至就拿五张纸就去吃饭。烧周年,一般都是拿纸去,近亲戚蒸白面馒头上贡,每个亲戚用筐装十个馒头,吃过饭回来时,东家留三两个算是礼金,剩下的都拿回自己家。那时候农村有句俗语:将媳妇就比出殡强,丧事家家都赔钱,喜事多少有些余头。
盖房子、磊猪圈等,都是屯亲朋友等,拿两纸挂面、瓶酒、鸡蛋等,谁家有事,菜几乎不用买,都是邻居筹的。
一晃几十年过去了,如今的农村和城市没啥两样了,农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怎不感谢党的好政策、感谢改革开放。
60~65.66~70.71~75.76~79。60~65这几年中有三年自然灾害加北熊要债,老百姓确实很艰苦,亲邻间随份子一般都2元左右,还带上一家子去凑桌吃,走个亲戚带个半斤糖或半斤散装饼干就不错了(都要票证)。65~70那时候市场供货好一点了,随份子也有3~5元,走亲戚买盒装饼干(一般5~8毛一斤)再带点糖果(水果糖,上学时女同学都把糖果纸夹课本内,象集邮一样)。71~75虽还在特殊年代但市场供应还是可以的,有的物品己经有议价了,粮食己经不是太紧张了。市场上己经有自产自销,小商小贩了。那时候小伙伴结婚随份子已达20元(那时最好的饭店一桌菜22元),亲朋中礼住已有送大白兔奶糖,海南椰子糖,上海万年青,白脱酥打饼干。(76以后下次再聊)。